归有光,明代中叶散文大家,以“明文第一”之誉光耀文坛,却在科举路上屡遭踬踣,堪称“身具国士之才的落榜生”。他幼年丧母,发愤苦读,弱冠便以文名动江南,师从古文名家,力矫前后七子“文必秦汉”的复古流弊,主张“文道合一”,文风质朴真挚,《项脊轩志》中“庭有枇杷树,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,今已亭亭如盖矣”一句,以家常语写刻骨情,成为千古绝唱。 然而,这般才情却在科举考场屡屡碰壁。他自20岁考中秀才,此后八次乡试方中举,又历经十余次会试落第,直至60岁才得赐同进士出身,授长兴知县。科场蹉跎四十载,他自嘲“困顿公车,几为天下笑”,却始终未改初心——在嘉定安亭讲学二十余年,从学者常数百人,被尊为“震川先生”;为官五年,清廉恤民,兴修水利,革除弊政,展现治国之才。 落榜半生,他未被功名消磨棱角,反而将困顿化作笔底波澜,以《震川文集》奠定明代散文巅峰地位。正如钱谦益所言:“百年以来,震川之文,家弦户诵。”归有光用一生证明:真正的“国士之才”,从不在科场榜单上,而在民心与文心之间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