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洲大蜗牛(学名:Achatina fulica)是一种原产于非洲东部的大型陆生蜗牛,因外壳呈锥形、体长达20厘米而得名。作为全球百大入侵物种之一,它凭借极强的适应力和繁殖力,已扩散至亚洲、美洲等多地,我国南方的广东、福建、云南等省份也常有其踪迹。
这种看似缓慢的生物,实则是行走的“病原体库”。其黏液和粪便中携带广州管圆线虫、吸虫等多种寄生虫,若接触或误食(生食或未煮熟),可能引发脑膜炎、结膜炎等疾病,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。此外,它食性繁杂,农作物、花卉、树皮皆可成为食物,啃食幼苗和果实,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,还会排挤本地物种,破坏生态平衡。
非洲大蜗牛的入侵多与国际贸易中货物携带卵或幼体有关。目前防治以人工捕捉、生物防治(如引入寄生蜂)为主,但需注意避免徒手接触,捕捉后需妥善处理。提醒公众:切勿因好奇饲养或食用,发现入侵踪迹应及时上报相关部门,共同守护生态与健康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