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襄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第十四任国君(前698年—前686年在位),姜姓吕氏,名诸儿。史载其行为荒淫,最受争议的是与异母妹文姜(鲁桓公夫人)私通,甚至在鲁桓公发现后命人将其杀害,导致齐鲁关系恶化。然而,他死后却被追谥为“襄”,这与谥号制度早期特点及他的政治作为密切相关。 “襄”在《逸周书·谥法解》中多含褒义,如“辟地有德曰襄”“甲胄有劳曰襄”,侧重表彰开疆拓土或军事功绩。齐襄公在位期间,虽私德败坏,却有显著政治成就:他曾率军伐纪国,最终吞并纪国(今山东寿光一带),消除齐国东部威胁,扩大了疆域;还曾平定卫国公子州吁之乱,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区域秩序。 春秋早期谥号制度尚未完全成熟,议定谥号时更看重国君对国家的实际贡献,私德缺陷往往被淡化。齐襄公的“襄”字,正是当时以功绩为主导的谥号文化的体现,反映了早期贵族政治中“功过相抵”或“重功轻德”的评价倾向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