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疸并非独立疾病,而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,引发皮肤、巩膜发黄的症状。看似普通的“发黄”,背后可能隐藏致命风险,尤其忽视干预时危害极大。 新生儿黄疸需警惕“核黄疸”。生理性黄疸多可自行消退,但病理性黄疸(如溶血性疾病、感染、胆道闭锁等)若未及时光疗或换血,游离胆红素会透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细胞,导致智力低下、听力丧失、脑瘫,甚至死亡。数据显示,延误治疗的重症新生儿黄疸,后遗症发生率超60%。 成人黄疸常提示肝胆胰严重病变。病毒性肝炎、酒精肝引发的肝细胞性黄疸,意味着肝细胞大量坏死,可能进展为肝衰竭;胆道结石、肿瘤导致的梗阻性黄疸,胆汁淤积会引发胆管炎、胆汁性肝硬化,若梗阻源于胰腺癌,确诊时约80%已属晚期,5年生存率不足5%。 老年人黄疸更具隐蔽性,常因症状轻微被忽视。部分患者仅表现为食欲下降、乏力,实则可能是胆管癌、壶腹周围癌的早期信号,等到出现明显黄疸时,多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。 无论何种人群,黄疸都是身体发出的“红色警报”。一旦发现皮肤、眼白发黄,或尿色加深(茶色尿)、大便变浅,需立即就医检查肝功能、腹部超声等,明确病因。早干预可避免不可逆损伤,挽救生命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