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383年,前秦天王苻坚携统一北方之威,率八十七万大军南征东晋,欲毕其功于一役,却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。此战惨败后,历史长河中浮现出几位被后世称为“背锅侠”的人物,他们的故事折射出前秦政权的深层危机。
首当其冲的是东晋降将朱序。他原是襄阳守将,兵败被俘后假意归降前秦,却在淝水对峙时,趁秦军后撤之机在阵后大喊“秦军败了”,引发大军恐慌性溃逃。这一“临阵倒戈”被视作战役转折点,朱序也成了苻坚口中“倾覆社稷”的罪人。但细究之下,他本就心系东晋,倒戈实属必然,真正的隐患在于苻坚对降将的盲目信任。
另一位“背锅侠”是苻坚之弟苻融。作为前锋总指挥,他曾苦劝苻坚“晋不可伐”,却在战事胶着时被苻坚强令后撤以“让出决战空间”,最终因军队失控坠马战死。战后苻融被指责“调度失当”,但实际上,苻坚强令后撤的决策才是致命失误——八十万大军号令不一,后撤瞬间即成溃退导火索。
说到底,“背锅侠”的出现,不过是苻坚转嫁责任的遮羞布。他无视王猛“勿伐晋”的遗言,不顾鲜卑、羌等部族的离心,仅凭“投鞭断流”的虚骄发动战争,失败早已注定。朱序的呐喊、苻融的战死,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两根稻草,真正的“锅”,始终在那位志大才疏的天王肩上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