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充满未解之谜:宇宙如何起源?意识从何而来?量子为何呈现不确定性?若假设世界是虚拟的,这些谜题似乎有了统一答案。 从宇宙尺度看,大爆炸或许是虚拟系统的启动时刻,物理常数是程序员设定的参数;量子叠加态可能是系统未被观测时的“模糊处理”,节省算力;黑洞如同数据压缩的“回收站”。微观层面,粒子的“波粒二象性”像像素在不同分辨率下的呈现。 这种“模拟假说”并非空想。哲学家博斯特罗姆论证,若高级文明能造虚拟世界,我们身处其中的概率极高;马斯克也曾直言“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不到十亿分之一”。意识或为代码生成的主观体验,濒死体验像“断线重连”,记忆偏差是数据bug。 当然,这仍是科幻与哲学的碰撞,缺乏实证。但它提供了独特视角:当科学暂时无法解答时,“虚拟世界”像把万能钥匙,让谜题变得“可理解”。信几分?或许取决于你愿用多少想象力,填补现实与未知间的缝隙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