飞机飞得越快机翼越窄,这是空气动力学中速度与阻力平衡的必然结果。机翼的核心作用是产生升力,但同时也会产生阻力,不同速度下阻力的主导类型差异,决定了机翼形态的设计逻辑。 低速飞行时,飞机更依赖机翼的“展弦比”(翼展与平均弦长的比值)提升效率。大展弦比的宽机翼(如滑翔机、低速客机)能通过更长的翼展减少“诱导阻力”——这种阻力源于翼尖涡导致的升力损失,展弦比越大,诱导阻力越小,升力效率越高。此时宽机翼是最优选择。 但当速度接近或超过音速,阻力的“主角”变为“激波阻力”。此时机翼前缘气流速度可能超过音速,形成激波面,导致能量剧烈损耗。为削弱激波,高速飞机需减小机翼相对厚度(厚度与弦长的比值),而窄机翼(小展弦比)恰好能通过增加弦长降低相对厚度,延迟激波产生。同时,窄机翼便于采用后掠角设计,让气流“斜向”流过机翼,等效降低相对速度,进一步减小波阻。 因此,机翼宽窄本质是速度与阻力的权衡:低速依赖宽机翼减少诱导阻力,高速则需窄机翼削弱激波阻力,这一设计逻辑贯穿了从螺旋桨飞机到超音速战机的发展历程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