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急时刻的应激反应是人体面对突发危险时,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快速协同启动的保护性机制。当大脑杏仁核察觉威胁信号(如车祸、火灾、攻击等),会瞬间激活交感神经系统,促使下丘脑-垂体-肾上腺轴(HPA轴)释放肾上腺素、皮质醇等激素,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:心率骤升、血压升高、呼吸急促、肌肉紧绷,同时感官(视觉、听觉)变得敏锐,大脑前额叶暂时‘让位’给本能反应,以最快速度调动身体资源应对危机。 常见的应激反应模式可概括为‘战斗-逃跑-冻结’:‘战斗’表现为主动对抗(如推开施暴者),‘逃跑’是快速撤离危险(如地震时冲向出口),‘冻结’则是暂时静止(如遇熊时屏住呼吸),通过减少动作降低被注意的概率。这些反应由进化塑造,核心是‘生存优先’,多数情况下能帮助个体规避伤害。 但应激反应也可能‘过度激活’:若危险持续或频繁触发,过量激素会损伤心血管系统,长期还可能引发焦虑、失眠等问题。科学应对需先识别信号(如心跳加速、手抖),通过深呼吸(4秒吸气、7秒屏息、8秒呼气)激活副交感神经平复状态;事后可通过复盘(记录事件与反应)理解自身模式,必要时借助心理咨询调整过度敏感的应激阈值,让这一‘生存本能’更好服务于日常安全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