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秋战国时期,周室衰微、礼崩乐坏,社会剧变催生思想空前激荡。士阶层摆脱贵族附庸,私学勃兴打破“学在官府”垄断,百家争鸣由此展开。儒家以孔孟“仁政”“民本”为核心,荀子融合礼法;道家老庄主张“道法自然”“无为而治”,探寻宇宙人生本质;墨家代表小生产者,倡“兼爱”“非攻”“尚贤”;法家韩非集大成,强调“法治”“集权”;另有兵家孙武论兵道、名家公孙龙辩名实。学派间论战不断:儒墨“仁爱”与“兼爱”之辩,儒法“德治”与“法治”之争,推动思想精细化。这场碰撞促成文化空前繁荣:私学普及使知识下移,《论语》《道德经》《墨子》等典籍传世,构建中华文化核心精神,为秦汉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,更塑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