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动扶梯踏板的形状并非固定不变,常见的梯级式、踏板式等差异,背后是功能需求、安全设计与场景适配的综合考量。其形状变化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 一是运行阶段的差异。倾斜段踏板多为带齿槽的梯级式,齿槽可与两侧围裙板精准啮合,防止异物卡入;同时齿纹能增强摩擦力,避免乘客在倾斜状态下滑倒。而水平段(如出入口)则常用平面踏板,平整表面便于行李车、轮椅平稳过渡,减少颠簸风险。 二是安全防护的需求。梯级式踏板的台阶高度(通常10-15厘米)需适配人体步态,防止绊倒;齿槽深度和间距经过严格计算,既能卡住鞋底防滑,又避免鞋带、裙摆等卷入。平面踏板边缘会设计凸起防滑条,或采用磨砂材质,进一步提升抓地力。 三是场景空间的适配。商场等大流量区域,水平段较长时用平面踏板可扩大站立面积;地铁等倾斜段占比高的场景,梯级式踏板能通过紧凑齿合结构节省空间。部分特殊扶梯还会优化踏板弧度,适应弧形轨道或狭小井道。 总之,踏板形状的变化是工程技术与实际需求的结合,核心是在保障高效运行的同时,最大限度降低安全隐患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