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宙中存在一类“尴尬”的天体——褐矮星,它的质量介于恒星与巨行星之间,既非恒星也非行星。其质量通常在13至80倍木星质量之间:低于此范围,是无法点燃氘聚变的巨行星;超过则能启动氢聚变,成为最小的恒星(红矮星)。 褐矮星被称为“失败的恒星”。恒星依靠核心氢聚变维持稳定发光,而褐矮星质量不足,无法达到氢聚变所需的高温高压,只能短暂进行氘或锂聚变,能量耗尽后便逐渐冷却变暗。与行星相比,它形成于星际云的引力坍缩,更接近恒星的诞生方式,却因“先天不足”未能成为恒星。 这类天体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确认。由于自身暗淡且温度低(表面温度仅数百至数千摄氏度),它们常隐藏在恒星周围或星际空间,需通过红外望远镜才能捕捉踪迹。褐矮星的发现填补了恒星与行星演化链的空白,为研究天体形成的边界条件提供了关键样本,也让人类对宇宙中“非星非行”的模糊地带有了更深认识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