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600万年前,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,引发全球火灾、地震、海啸及长期“核冬天”,导致恐龙等75%物种灭绝。如今若类似灾难重演,人类文明能否幸存? 人类已建立全球小行星监测网络,如NASA的“哨兵系统”可提前数年预警潜在威胁。针对近地天体,多国正研发防御技术:动能撞击器(如DART任务已验证)可改变小行星轨道,核爆偏转、引力拖船等方案也在试验中。若预警及时,中小型天体或可被成功偏转。 但若遭遇10公里级巨型小行星,即便偏转,撞击仍可能引发全球性灾难——尘埃遮蔽阳光致气温骤降、农作物绝收,沿海城市被海啸摧毁。此时,地下掩体、全球粮食储备及应急科技(如人工光合作用)或能维持部分人生存,但高度依赖国际协作与资源调配。 总体而言,相比恐龙,人类凭借科技具备预警和干预能力,小规模撞击下文明大概率延续;但面对毁灭恐龙的巨型天体,幸存需依赖技术突破与全球联合应对,仍存不确定性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