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《封神》中的殷寿,将商纣王的暴君形象推向大众视野,但历史上的商纣王(帝辛)并非文学作品中全然脸谱化的恶魔。作为商朝末代君主,他的真实面貌需从史料与考古中剥离传说的滤镜。 据《史记》记载,帝辛「资辨捷疾,闻见甚敏;材力过人,手格猛兽」,可见其并非庸主,曾致力于扩张商朝版图,向东征讨夷方,将中原文化推向江淮。但他在位后期确实显露统治弊端:滥用民力修建鹿台,推行严刑峻法(如炮烙之刑),囚禁诸侯(如西伯侯姬昌),导致内外矛盾激化。 值得注意的是,「暴君」标签或含后世建构成分。子贡曾言「纣之不善,不如是之甚也」,暗示周人灭商后可能夸大其恶以证天命。殷墟甲骨文未见「酒池肉林」等细节记载,更多反映商朝晚期的制度困境与权力斗争。 还原真实的殷寿,需看到他既是锐意开拓的君主,也是加速王朝崩塌的执政者。历史人物的复杂性,恰是超越神话叙事后,留给我们的深层启示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