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虽未离开太阳系,却能通过多学科手段勾勒银河系全貌。关键在于“间接观测+科学建模”: 首先是望远镜的“千里眼”。地面大型光学望远镜(如凯克望远镜)、射电望远镜(如中国FAST)及空间望远镜(如哈勃、盖亚卫星),可捕捉不同波段的星光。红外和射电波能穿透星际尘埃,揭示银心等被遮挡区域的秘密。 其次是恒星测绘的“大数据”。盖亚卫星已精确测量数十亿颗恒星的位置、距离和运动轨迹,绘制出三维星图,直接显示银河系的盘状结构、四条主要旋臂(如猎户座旋臂)及中央的“核球”。 再者是动力学与物理规律的“推演”。通过恒星运动速度结合引力理论,科学家推算出银河系质量分布,确认银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(人马座A*),并发现占比超90%的暗物质晕维持星系稳定。 最后是星系类比的“参照系”。观测近邻星系(如仙女座M31)的螺旋结构,与银河系观测数据对比,验证模型合理性。 这些方法让人类在太阳系内“遥感”出银河系直径约10万光年、含1000亿-4000亿颗恒星的螺旋画卷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