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膜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腹膜后间隙所致的慢性炎症,治疗需结合药物、手术及支持治疗,以控制感染、缓解症状、预防并发症。 **抗结核药物治疗**为核心,需遵循“早期、联合、适量、规律、全程”原则。常用一线药物包括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、乙胺丁醇,疗程通常12-18个月,具体需根据病情(如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结核、有无耐药)调整。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、血常规,避免药物副作用。 **手术治疗**适用于并发症患者,如腹膜后脓肿形成、压迫输尿管导致梗阻、血管受压引起缺血或脏器功能障碍时,需行脓肿引流、粘连松解或病灶清除术。手术需在抗结核药物控制病情稳定后进行,以防结核菌扩散。 **支持治疗**不可忽视,包括营养支持(补充蛋白质、维生素,纠正贫血及低蛋白血症)、对症处理(腹痛用解痉药,高热时物理或药物降温)及休息,以增强免疫力,促进恢复。 **定期复查**至关重要,需通过超声、CT等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指标评估疗效,及时调整方案。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,避免病情迁延或复发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