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人夜里不睡觉、频繁吵闹,是许多家庭面临的困扰,不仅影响老人自身健康,也可能让照护者身心俱疲。这种情况往往与生理、心理或环境因素相关,需针对性干预。 首先,排查生理原因。老人睡眠周期缩短、褪黑素分泌减少,易出现入睡困难或早醒;身体不适(如关节痛、尿频、呼吸不畅)也会干扰睡眠。建议记录老人夜间行为规律,观察是否伴随疼痛、口渴等信号,及时就医检查,排除高血压、糖尿病等基础病,或通过医生调整影响睡眠的药物。 其次,调整作息与环境。白天适当增加老人活动量,如散步、简单家务,减少午睡时间(控制在30分钟内);傍晚后避免饮浓茶、咖啡,睡前1小时调暗灯光、关闭电视,营造安静、温度适宜(18-22℃)的睡眠环境,可播放轻柔白噪音助眠。 再者,关注心理需求。老人可能因孤独、焦虑、抑郁或认知障碍(如阿尔茨海默病)出现夜间异常。照护者需多陪伴交流,睡前轻声安抚;若怀疑认知问题,及时联系专科医生评估。 最后,避免粗暴干预。吵闹时切勿斥责或强行约束,可引导做放松动作或轻声转移注意力。长期无改善需寻求睡眠专科帮助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短期用助眠药,切勿自行用药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