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只有十亿分之一,世界真的是虚拟的吗?”这一疑问源于“虚拟世界假说”。2003年,哲学家尼克·博斯特罗姆提出“模拟论证”:若未来文明掌握超强算力,能模拟出包含有意识个体的“祖先模拟”,那么宇宙中模拟生命数量将远超真实生命,我们大概率活在模拟中。埃隆·马斯克等科技大佬支持此观点,称“活在真实世界的概率可能不到十亿分之一”。 这一假说的热度,与VR、AI、元宇宙等技术的爆发密切相关——当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,人们开始反思“真实”的定义。不过科学界尚存争议:有学者指出,模拟复杂宇宙需突破物理定律限制,现有算力远不可及;也有人认为,若世界是模拟的,应存在“代码漏洞”,但目前尚无实证。 尽管“虚拟世界”仍是哲学与科幻的交叉命题,但它提醒我们:在技术重塑认知的时代,对现实本质的追问,或许比答案本身更有意义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