缝纫机的发明是工业革命时期纺织业的重大突破,彻底改变了手工缝纫的低效模式。其发展史充满创新与竞争,工作原理至今影响深远。
1790年,英国托马斯·山特获首项缝纫机专利,用单针单线,但未能普及。1830年法国巴泰勒米·蒂莫尼耶改进,链式线迹机器实现批量生产,却因威胁裁缝生计遭破坏。1846年美国伊莱亚斯·豪关键突破:双线锁式线迹,解决断线问题,获专利。1851年艾萨克·辛格进一步改良,加入脚踏驱动、垂直穿线、压脚送布,机器更易用,1853年成立公司量产,缝纫机开始走进家庭和工厂。
工作原理核心是“锁式线迹”:机针带上线穿过布料,下方旋梭(或摆梭)上的底线线圈勾住上线,机针回升时,上线穿过底线线圈,两者收紧交织,形成牢固线迹,避免单线易散的缺陷。
短短数十年,缝纫机从实验室走向全球,推动服装业工业化,成为改变人类生活的“针线革命”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