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空环境的特殊性,使得宇航员的食物需满足多重严苛要求,既要保障安全与营养,又要适应失重、长期储存等极端条件。 首先是失重适配性。太空中食物不能产生碎屑,否则漂浮的颗粒可能损坏设备或被宇航员吸入肺部。早期多为糊状“牙膏管食物”,如今则采用特制包装固定,如一口大小的“方块餐”,搭配可吸食的浓汤,确保进食全程无残渣。 营养需求更需精准配比。长期失重会导致骨钙流失、肌肉萎缩,食物必须高钙、高蛋白、低钠,并添加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。能量密度也需严格计算,例如国际空间站宇航员每日需摄入约2800千卡,热量需精准匹配太空行走等活动消耗。 保质期与储存同样严苛。短期任务可用冷藏食品,长期任务如深空探测,则依赖冻干或热稳定技术,去除98%水分和氧气的冻干食品保质期可达5年,重量仅为原重1/3,大幅节省航天器载荷。包装还需防辐射、防静电,避免太空环境破坏食物结构。 此外,口感与心理关怀不可忽视。单调饮食会降低食欲,影响健康,因此需提供多样化选择:加热后的宫保鸡丁、巧克力布丁等热食,搭配低盐酱油、辣椒包等调味品,甚至允许携带个性化餐单,用家乡口味缓解心理压力。 这些要求背后,是航天科技与营养学的深度融合,最终目标是让宇航员在极端环境中维持最佳状态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