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蝌蚪的诞生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,涉及青蛙繁殖周期中多个精密配合的环节。每年春夏繁殖季,雄蛙会通过鸣叫吸引雌蛙,不同种类的蛙鸣频率、音调各异,这是它们识别同类的“语言”。当雌蛙靠近,雄蛙会爬到其背上抱住——这一行为称为“抱对”,虽非交配,却能刺激雌蛙排卵、雄蛙排精,确保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同步释放。
精子与卵子在水中完成体外受精,形成受精卵。这些受精卵外包裹着透明胶质膜,既能防止被其他生物吞食,又能保持水分和温度,但胶质膜需在适宜水温(15-25℃)下才能逐渐溶解,让胚胎呼吸。受精卵先经历卵裂,一个细胞分裂成多个,随后形成囊胚、原肠胚,细胞开始分化:外层发育出保护结构,内层形成消化腔,背部细胞逐渐发育出神经管——未来的脊髓和大脑。
约1-3周后,胚胎发育成蝌蚪破膜而出。刚孵化的蝌蚪体长仅几毫米,还带着卵黄囊提供营养,2-3天后才开始用鳃呼吸、吃藻类。从求偶鸣叫到细胞分化,再到环境适应,每个环节都需精准配合,这就是小蝌蚪诞生的复杂密码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