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居住的发展历程,是一部从“生存刚需”到“品质追求”的进化史。早期人类依赖天然洞穴、茅草屋遮风挡雨,居住需求仅停留在最基础的安全与保暖;农业社会出现夯土房、木构院落,空间开始承载家庭功能与文化符号;工业革命后,城市化催生多层公寓,居住从“自建”转向“集中供给”,效率成为核心目标;而到了现代,当高楼大厦成为城市标配,人们对居住的期待逐渐从“有房住”升级为“住得好”,得房率由此成为焦点。 得房率即实际使用面积与建筑面积的比值,其受追捧背后是多重现实考量:一是房价高企下的“性价比焦虑”,购房者希望每一分钱都转化为真实可用的空间,避免为过多公摊(电梯、走廊等)付费;二是生活需求精细化,二孩家庭需要更多卧室、上班族渴望独立书房、收纳需求激增,高得房率意味着更从容的功能分区;三是对“居住本质”的回归,当建筑技术解决了安全与便捷,人们开始重新审视“空间获得感”——毕竟,真正提升幸福感的,永远是推开门后触手可及的生活场景。从穴居到“得房率时代”,人类对居住的探索,始终围绕着“更高效、更舒适地占有空间”这一永恒命题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