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多年前的中国(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),桥梁修建已展现出古人非凡的工程智慧。当时桥梁主要有梁桥、浮桥等类型,修建技术与自然条件、材料特性深度结合。 梁桥是最常见的形式,分木梁桥与石梁桥。木梁桥基础常用“打桩法”:将粗壮木桩通过人力夯击或利用杠杆原理打入河床,形成稳固的桩基础,再在桩上铺设横梁与桥面木。为防木材腐烂,会对木桩进行烟熏、涂漆或裹以麻布。石梁桥则需开采规整石材,通过滚木、撬棍及斜面原理运输,桥墩多“累土为台”或用块石砌筑,石梁间以楔形石或铁榫连接,增强整体性,如战国时期遗址中曾发现带卯槽的石梁构件。 浮桥多用于军事或临时通行,《诗经》“造舟为梁”即记载此法:以舟船为“桥墩”,用绳索、铁链连船成排,上铺木板形成桥面,两端固定于河岸。这种桥搭建快速,能适应水流变化。 古人还注重选址,优先避开急流,利用河湾浅滩减少施工难度;工具虽简(斧、凿、夯等),却善用杠杆、配重等力学原理。这些技术不仅解决了交通难题,更体现了顺应自然、就地取材的生态智慧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