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0多年前的古人对沐浴极为重视,不仅将其视为清洁手段,更融入礼仪与生活智慧。据《礼记》记载,先秦时期便有“三日具沐,五日具浴”的规范,即每三天洗头、五天洗澡,可见沐浴已成为日常礼仪。到汉代,朝廷甚至为官员设立“休沐”制度,每五天放假一天供其回家沐浴,足见社会对洁净的重视。 沐浴场所与工具因阶层而异。贵族设有专用浴室,如汉代“温室殿”可能配备火墙取暖,考古发现的秦雍城遗址中,还存有带排水设施的浴室遗迹。平民则多用陶盆,贵族阶层则使用铜制或漆器浴盆,甚至有玉质“沐盘”用于盛水。 虽无现代肥皂,古人却善用天然清洁剂:草木灰含碱性可去油污,皂角捣碎后能产生泡沫,淘米水则因富含淀粉有润滑去污之效,《神农本草经》便记载皂角“去垢而不伤肤”。 古人沐浴不仅是生理需求,更承载着“澡身而浴德”的文化内涵,将洁净身体与修养德行相连,展现了两千年前的生活智慧与文明细节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