冥王星曾于1930年被发现并列为太阳系第九大行星,但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(IAU)将其重新归类为“矮行星”,这一变化源于人类对太阳系认知的深化和科学分类标准的更新。
20世纪末,随着观测技术进步,天文学家在柯伊伯带(太阳系外围的圆盘状区域)发现了大量类似冥王星的天体,其中阋神星的质量甚至超过冥王星。这些发现挑战了传统行星定义——若冥王星算行星,这些新天体也应被纳入,导致“行星”概念泛化。
为此,IAU在2006年通过新决议:行星需满足三点:①围绕太阳运转;②自身引力形成球状形态;③能清空轨道周围其他天体。冥王星符合前两点,但轨道与柯伊伯带天体交叉,未能“清空轨道”,因此被归入新类别“矮行星”。
这一降级并非否定冥王星的价值,而是科学分类更严谨的体现,反映了人类对太阳系结构从模糊到精确的认知过程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