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子力学发展史年表:曾经那些无法解释的“玄学”终将变成可解释的科学。19世纪末,经典物理学遭遇“两朵乌云”:黑体辐射谱与紫外灾难、迈克尔逊-莫雷实验否定以太,这些“反常”曾被视为超越理性的谜题。1900年,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假说,首次将“不连续”引入物理,驱散黑体辐射的“迷雾”;1905年,爱因斯坦以光量子理论解释光电效应,证明光兼具波粒二象性,打破经典电磁学的连续图景。1913年,玻尔用量子化轨道模型破解氢原子光谱之谜,让原子内部“不可捉摸”的运动有了规律可循。1924年,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假说,预言电子等微观粒子的波动性,三年后被戴维森-革末实验证实,“粒子为何像波一样传播”不再是玄学。1925-1926年,海森堡矩阵力学、薛定谔波动方程相继建立,量子力学体系成型,微观粒子的状态可用波函数描述;1927年,不确定性原理揭示测量精度的本质限制,“观测者影响结果”的诡异现象有了数学解释。从“薛定谔的猫”的佯谬到贝尔不等式实验验证量子纠缠,曾经被斥为“唯心”的量子特性,如今已成为量子通信、量子计算的科学基石。这百年历程印证:科学的边界永远在探索中拓展,所谓“玄学”,不过是尚未被认知的科学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