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国蜀汉后期,长史杨仪与名将魏延的矛盾深刻影响了政权走向。杨仪精于后勤规划,魏延勇猛善谋,却因性格与权力诉求长期不和,诸葛亮在世时尚能调和。
建兴十二年(234年)诸葛亮病逝五丈原,临终安排撤军,令魏延断后。魏延主张继续北伐,拒不从命;杨仪则坚持执行遗命,两人矛盾激化。杨仪以魏延“谋反”为由,派马岱追击斩杀魏延,并夷其三族。实际上,魏延并无反意,仅是与杨仪争权,却惨死于政敌之手。
除掉魏延的杨仪本以为能接替诸葛亮执掌大权,不料刘禅最终重用蒋琬、费祎,仅封他为中军师的闲职。杨仪自恃功高,对职位不满,终日牢骚满腹,甚至对费祎抱怨:“当初若率军降魏,何至于此!”此言被告发后,刘禅震怒,将其废为庶人,流放汉嘉郡。杨仪仍不知悔改,在流放地继续上书诽谤,最终绝望自杀。
杨仪虽借权力除掉政敌,却因格局狭隘、怨怼不休断送性命,印证了“祸从口出”的古训,也成为蜀汉后期权力斗争中的悲剧人物。
视频详情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操作提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