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00多年前的唐代,有一种堪称“古代打火机”的取火工具——火折子,其精巧设计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。这种工具通常以竹筒或铜管为外壳,长约10-15厘米,直径3-5厘米,便于随身携带。内部填充艾绒、硫磺、硝石等易燃物,经捶打压实后,点燃再吹灭,余烬可在密闭外壳中保持数小时不灭。需取火时,打开盖子对着余烬轻轻吹气,便能迅速复燃,堪比“便携式火种”。唐代文献《酉阳杂俎》曾记载其使用场景:“夜行持之,一吹即燃,光明如烛。”陕西唐代墓葬中也曾出土过保存完好的铜制火折子,外壳刻有缠枝纹,可见其兼具实用与装饰性。相较于先秦的燧石取火、汉代的阳燧(凹面镜聚光取火),火折子无需依赖自然条件,随时随地可取火,堪称古代“黑科技”。它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,还在行军、探险中发挥重要作用,其原理甚至影响了后世火柴的发明,比欧洲类似的“引火物”早出现近千年,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与化学知识结合的生动见证。

视频详情

(本站旨在传播知识,不做任何商业变现,如有任何侵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TEL:177 7030 7066)

操作提示